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要求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通过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不仅关乎国家利益,也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4月15日是我国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近日,《人民政协报》民生·民意版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张敏基于民生福祉畅谈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原文如下
在张敏委员看来,“国家安全不仅仅是遥远的政治概念,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2024年,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张敏等委员提出《关于建议统编全国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教材的提案》,受到广泛关注。2024年9月,教育部专门就提案进行了答复,我国消防安全教育得以进一步推进。
4月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的通知》,提出积极参与重点宣传教育活动,丰富教育资源、抓好日常教育,高质量上好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对本地区高校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的情况开展一次摸底调查,了解各校课程开设、落实学分、师资队伍、教材使用、教学资源等情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解决学校反映的共性问题,督促尚未达到相关课程教学要求的学校尽快整改。
“国家安全教育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其核心意义体现在提升全民安全素养、凝聚社会共识、完善法治体系三个维度。”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云南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教师张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安全已经不是遥远的政治概念,而是与每位公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高质量上好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是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的关键一环。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张敏特别提出,在国家安全教育的具体实施层面,消防安全教育作为公共安全体系中最具基础性和可操作性的领域,应当成为校园安全教育的优先方向。通过提升中小学生群体的消防安全素养,可实现“学生受教→家庭受益→社会联动”的三级辐射效应,为平安社会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2024年,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张敏等8位委员提出《关于建议统编全国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教材的提案》,受到广泛关注。
谈及提案背后的故事,张敏语气沉重:“青少年是火灾受害者中高危群体,由于缺乏安全意识,自防自救能力不足,在火灾发生时往往只能被动等待救援,由此酿成的悲剧让人十分痛心。”
在进行深入调研后,张敏发现,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消防机构,在组织学校消防安全培训上力度很大,但目前全国还缺少统编的标准化消防安全教育教材。“虽然当前正处于教育减负的大背景下,但消防安全作为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基础知识,应当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张敏说。
对此,张敏建议,相关部门组织统编中小学消防安全教材,并针对不同群体编写不同的教材,如针对中小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的消防安全教育读本,针对学校教职员工、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教材,开发配套的视频、音频示范教学片及其他相关的教学材料。教材体系建成后,依托网络向社会发布,并逐步实现全国中小学各类群体消防安全教育全覆盖,切实提升师生的识险、避险和自救逃生能力。
2024年9月,教育部专门就提案进行了答复,下一步,教育部将与国家消防救援局加强沟通协作,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修订编辑《中小学幼儿园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读本》,研究制作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系列精品课。二是建立完善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学校落实有教材、有师资、有课时、有场地工作要求,加强消防安全课师资力量建设,鼓励消防救援人员担任“消防安全辅导员”“消防演练教官”,培训一批会讲授消防安全课、会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演练的优秀教师。三是每年春、秋季学校开学后,联合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公开课活动。四是依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十项规定》相关要求,每学期至少组织教职工、安保人员和学生开展1次全员消防培训演练,提高疏散逃生和初起火灾处置能力。
“教育部的答复充分彰显了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四方面举措,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些措施将有效解决当前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三大短板:师资队伍专业性不足、教育形式单一、课程体系碎片化等问题。”张敏表示。
如何高质量上好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张敏进一步建议,应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系统的国家安全教育,重点普及水灾、地震等基础防灾知识,并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实施差异化教育。例如,云南等边境地区可侧重边境安全教育,包括维护边境稳定、识别违法犯罪活动等内容。同时,需加强网络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知识普及,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安全教育体系。
同时,张敏期待,随着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相关技术可以运用于国家安全教育之中,通过开发沉浸式教学产品,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从而更直观地认知各类安全隐患,切实提升安全教育效果。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