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2023-05-17 09:18:34 阅读次数:9769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一: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地震引发雪山叠加态山难事故

消防专业救援力量快速抵达高效施救

在“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模拟地震导致玉龙雪山发生大面积雪崩埋压工作人员;冰川公园大索道缆车设备损坏全线停运,检修人员被困缆车轿厢;云杉坪景区有户外爱好者森林探险失联;户外登山攀岩者失足滚落悬崖受伤……情况十分危急,救援刻不容缓!

灾情发生后,玉龙雪山景区管理者提醒全体工作人员发生地震,并利用广播告知,同步引导员工向安全区域疏散转移。景区工作人员先期开展救援处置,同时报警请求增援。


面对高山峡谷灾害事故点多面广、极难极险的特点,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立即启动地震灾害事故应急响应,调派丽江支队金川路站前突分队前往处置,调派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云南省山地救援队,玉溪、怒江、迪庆、昭通等专业救援力量通过陆路机动前往增援。

各救援队到达现场后,立即成立景区搜救现场指挥部,划分雪崩埋压救援、高山丛林搜救、雪山坠崖救援、高海拔索道救援四个任务区域,分配部署搜救任务,各搜救队按任务区域展开营救。玉龙雪山缆车事故现场,克服高原缺氧,翻山越岭,攀登托压塔,搭建救援系统,精准抛投救援绳索,快速接近被困人员,利用索道救援滑轮横向转移、电动升降装置竖向释放技术,及时将被困人员转运至安全区域。云杉坪高山丛林搜救现场,玉溪市消防救援支队山难救援专业队,运用区域化等高线制定搜救路线和计划。到达重点区域后,救援人员制作720°全景指挥定位图,搜寻、追踪失联人员踪迹,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搜救犬多种搜索方式并用,快速定位被困人员,将其成功营救。玉龙雪山雪崩现场,云南消防救援队伍、云南省山地救援队无惧海拔高、氧气薄、山势陡、气候瞬息万变等困难,踏冰雪、迎寒风,直击海拔4800米的事发现场。救援人员使用结组攀登等技术雪地行进,快速前往事发区域,运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手机信号(无线搜寻)等开展广域搜索。确定雪崩埋压人员大致区域后,利用搜救犬、探测杆人工搜索再次确认人员埋压精确位置,标定失联人员位置、挖掘失联人员,对其进行紧急失温救治,同时进行担架包裹、固定,架设绳索系统雪地转运至安全区域,移交医务人员。雪山坠崖事发现场,丽江、怒江、迪庆、昭通消防救援支队,快速搭建绳索转运系统,采用下降技术飞身营救被困人员。救援人员既是战斗员也是急救员,对被困人员实施紧急医疗救助,依托垂直提升、斜向转运技术,拉紧救援“生命绳”,将被困人员成功救出。在救援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专业力量的协同配合下,全部遇险人员被成功营救。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二: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无人机群全方位、立体式侦察灾情

为现场救援提供数据支撑

在“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模拟震中区域出现大面积断电、断网情况,道路中断,为全面、实时掌握灾情信息,急需利用无人机对灾区进行应急侦察。

接到救援指挥部的命令后,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和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人员快速集结,装备迅速联动,派出大、中、小各类型无人机,从高、中、低不同的航高,对灾区进行全方位、立体式侦察。执行此次侦察任务的无人机群由1套大型彩虹4 无人机系统、1套中型垂直起降固定翼、11套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构成。云南省自然资源厅无人机保障应急分队出动的彩虹4无人机,在地面指挥方舱车、移动卫通车的超视距操控下,从驻地机场起飞远距离赶赴灾区,对灾区全域进行大范围侦察,利用卫星通信链路实时传输灾情影像及视频数据,经解译可反映灾区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地貌、植被等基础地理信息。巡航过程中,无人机可快速搜索损毁建筑群、滑坡、塌方、堰塞湖等受灾点,获取第一手灾情现状数据。事后依托高性能数据处理集群,对影像数据、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制作高分辨率灾区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以及重点区域三维模型,可为灾情评估、救援力量部署、灾害隐患排查提供数据支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无人机分队携带垂起固定翼无人机和多旋翼无人机群,迅速抵进震中一线,开设野外无人机起降场,架设无人机群指挥平台,打通视频侦察回传链路。结合彩虹4回传的灾情数据,利用垂起固定翼无人机对灾区重点分区域进行中空侦察,并向救援指挥部传输可视及红外双光空中实时侦察画面。同时,利用多旋翼无人机群快速采集、实时绘集灾区重点区域三维模型,为救援指挥部研判灾情、测算受灾面积、部署救援力量等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撑。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指挥中心联动就近调派长续航无人机前往灾区执行低空侦查任务,快速定位受损建筑,侦查被困人员及周边受损道路情况,为救援车辆规划最佳行进路线,为第一救援力量提供立体式作战指挥依据。前突小队携带微型无人机迅速抵近被困人员建筑,利用微型无人机携带照明、喊话设备替代人员进入危险楼房进行超视距昏暗复杂环境侦查,确定被困人员位置、搜救路线及周边环境情况,辅助救援人员完成群众人员疏散、解救等任务。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三: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航空力量突入震区开展抢险救援

演习场上砺红鹰  保民平安担使命

2023年5月16日,“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在云南丽江等地举行。国家消防救援局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受命参加此次演习,担负直升机空中侦察、编队突入灾区、水域搜救、空地协同营救灭火等任务。

“报告指挥部,我是昆明航空救援支队02307号机机长张英海,经侦察,进入古镇的3座桥梁全部坍塌,大部分房屋倒塌,群众正在开展自救互救,急需开辟空地救援通道,报告完毕!”。紧接着,直升机下降高度飞到了一个站满受灾群众的“孤岛”上空,用机载应急广播发出党和政府的最强音,此次演习,支队作为国家队和主力军,是第一支进入演习灾区的空中力量,采用直升机对灾区实施低空侦察,利用机载卫星通信设备向指挥部传输灾情信息、汇报现场灾情情况,并通过机载应急广播传递党和政府心声,安抚受灾群众。在侦察完灾情后,支队2架直升机携载特勤大队16名救援队员、2头搜救犬迅速起飞,飞赴灾区开展救援。底部印有“中国应急”字样的2架红色战鹰抵达演习场灾区“孤岛”上空,因为“孤岛”没有直升机降落的平坦位置,需要索降队员们提前落地开辟机降场地。“森林消防16名特勤队员,携带着2头搜救犬开舱门、放绳索、设挂锁,接卡扣,从天而降”,全体队员从直升机悬停打开舱门到索降集结抵达搜救点,全程一气呵成,只用了1分30秒时间,特战队员们选取开阔平整地带,快速开辟临时起降点,为直升机机降、应急物资投送做好场地和引导准备,“报告指挥部:直升机临时起降场已经选定,可以实施机降”。航空应急救援是组织抢险救援、拯救生命最及时有效的手段,具有机动灵活、快速高效、受地形环境限制小等优势,是高山峡谷地区应急救援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灾情紧急、道路阻断,直升机无法降落时,实施索滑降,可快速精准投送救援人员到灾害现场,为后续展开大规模力量、装备、物资投送创造条件,在救援救灾行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四: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建强应急指挥通信空中保障力量

打通高山峡谷地区大震巨灾应急救援生命线

高山峡谷地区多为“夹皮沟”地形,地势陡峭、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断崖林立,且气候多变,经常出现“十里不同天”的现象,雨多、雾大、云厚。面临这些极端环境挑战,一方面,救援人员需翻山越岭,无法快速抵达灾害核心区,通信保障“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无线通信设备、卫星通信设备等装备难以建立持续稳定的通信链路。此外,丽江主演习场、昭通分演习场距离350公里,远超地面无线通信可视通信距离,地面无线通信保障难度极大。

为破解高山峡谷地区大震巨灾应急指挥通信难题,应急管理部综合运用高通量卫星、宽带自组网、微波散射等通信手段在演习现场构建应急战术互联网,特别是强化了通信仿真推演支撑和空中通信中继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应急指挥通信实战能力,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消除了通信盲区。地理环境怎样、携带哪些装备、如何高效架设,是影响应急指挥通信网络构建的核心要素。在高山峡谷复杂地形下,及时掌握这些核心要素难上加难。演习利用通信仿真推演系统,基于现场实际环境、实战装备进行场景规划,通过装备建模、信道仿真、覆盖仿真等手段,科学分析演习现场通信环境,可视化呈现装备保障能力,为救援现场通信装备部署和网络构建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针对高山峡谷地区人员突入极难与应急通信组网要快的突出矛盾,演习构建了大小结合、高低协同的应急指挥通信空中保障体系。大型无人机方面,调派了两架翼龙无人机携带应急通信平台赴丽江、大理构建应急战术互联网空中骨干节点。该通信平台经过技术革新,机载公网基站由移动单网通升级为移动、联通、电信全网通,同时新增机载Ka高通量卫通基站,通信带宽提高数倍,达到30Mbps以上,公网最大用户接入数从1200提升至2400,通话并发量从170增加至720;实现了高清SAR雷达图像回传、航测相机图片实时下传,支持实时灾情分析、灾区正射影像图快速生成及扩展更多任务载荷超视距数据传输。小型无人机方面,针对石鼓镇地处山坳、通信受阻的问题,采用复合翼无人机搭载宽带自组网基站构建空中中继,建立石鼓镇至丽江主演习场的通信链路。复合翼无人机能够垂直起降,最大化降低了升降场地要求,同时具有航时长(10小时)、载重大(10kg以上)的优点,可以根据需求执行断路环境通信补盲、信号延伸等任务,发挥了翼龙无人机应急通信平台的协同保障作用,提升了应急战术互联网随遇接入、全域覆盖的能力。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五: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迅速响应、高效抢修

西电东送“大动脉”500kV阿金乙线恢复送电

在“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模拟云南玉龙7.6级地震造成西电东送“大动脉”500kV阿金乙线供电中断,情况十分紧急。

事件发生后,云南电网公司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调遣云南电网公司应急抢修中心(云南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开展应急抢修工作。接到灾情信息和抢修工作指令后,云南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立即成立应急抢修突击队赶赴500kV阿金乙线。突击队专业人员使用3架无人机载三维激光雷达,对地震造成的500kV阿金乙线铁塔倒塌及线路本体损毁情况开展现场巡视和勘察,发现2基铁塔受损倒塌,导线均断裂脱落至地面。为尽快恢复供电,经现场指挥部专家对勘察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研判,决定采用组立2基应急抢修塔快速复电,灾后再对损坏的铁塔进行拆除、更换的方案进行抢修复电。根据抢修方案,组织应急抢修塔、张牵机、吊车、材料及5套应急抢修工器具运送到抢修演练现场。同时,组织抢修突击队员携带个人工具集结进入抢修现场进行应急抢修铁塔组立工作。应急抢修塔组立完成后,采用1架中型无人机将一根Φ3.5mm尼龙绳(一级导引绳)牵引至应急抢修塔上,再通过一根Φ12mm导引绳(二级导引绳)牵引Φ9防扭钢丝绳(三级导引绳)后,由Φ9防扭钢丝绳牵引Φ15防扭钢丝绳,以Φ15防扭钢丝绳以一定张力将导、地线分别牵引至组立好的应急抢修铁塔挂点处,完成导、地线锚固工作。为提高作业效率,此次应急抢修运用电动“小飞人”运送高空作业人员至导、地线上,完成紧线及附件安装工作;运用测量仪器,按平行四边形法或档端角度观测法观测线路弧垂,满足导线安全运行距离,紧线工作完毕,开展附件安装。线路应急抢修工作全部完成后,专业人员对线路进行安全、质量检查验收和消除缺陷验收,随后向应急抢修现场指挥部汇报:“西电东送高压输电线路500kV阿金乙线抢修完成,具备送电条件。”最终,500kV阿金乙线恢复送电,西电东送抢修任务圆满完成。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六: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军地联合举行“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

5月16日上午,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云南丽江等地联合举行“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及民兵应急救援力量参演。

演习模拟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发生7.6级地震。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房屋倒塌,震区道路、电力、供水、通信中断,发生山体滑坡、堰塞湖油气管线断裂泄漏、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相邻省份部分地区房屋设施一定程度损坏。“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应急响应,军委联指中心、南部战区联指中心依案启动应急响应。南部战区位“震中”开设军队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任务部队及民兵救灾行动。南部战区陆军、南部战区空军、桂林联勤保障中心、云南省军区、武警云南总队、武警第二机动总队等救援力量,采取空中投送、摩托化机动等方式迅速抵达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搭乘运-20飞机依令跨区支援灾区。云南省双拥系统启动拥军支前应急响应,跟进开展服务保障。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开辟空中救援通道、协同救援“孤岛”、抢通损毁公路桥梁、现场救治和紧急转运伤员、及时处置堰塞湖险情……各路应急救援力量争分夺秒、密切配合,紧张有序投入到各项救援行动中。在现场,军队抗震救灾指挥部统筹运用信息通信、测绘导航、气象水文等专业力量,持续对灾区损毁和救援情况实施态势感知,为指挥决策和救灾行动提供保障支撑。第75集团军某旅直升机编队突入灾区刚落地,救援人员驾驶山地摩托车从机舱内疾驰而出。中国国际救援队、西南方向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等多支救援力量进入灾区后,迅速展开现场评估、人员搜救、现场救治等救援行动。“局地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西电东送输变电站线路损毁引发森林火灾”……针对演习模拟的次生灾害,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迅速对滑坡体实施动态监测,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开挖泄槽;云南省军区、武警云南总队所属救援力量紧急驰援,协同地方消防有效扑灭火灾。在这次演习中,南部战区统一指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及民兵各类应急专业队伍900余人,动用各型装备器材1600余件(套),参加空地应急投送、空地联合搜救、次生灾害处置等8个环节20余个课目演练。通过全要素、全流程的实战实练,全面检验提升了高山峡谷地区抗大震救大灾的综合应急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能够快速响应、科学应对、高效救援,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七: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地震引发隧道坍塌导致通车隧道人员受困......

隧道救援昆明队紧急驰援

在“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模拟云南省丽江市发生7.6级地震,受地震影响,老鹰山隧道发生洞口边坡失稳坍塌,导致隧道两端洞口掩埋,地震发生后,地方交运系统通过调取隧道进口监控录像,录像显示坍塌时共有2车、7人先后进入隧道。该隧道长3公里,由于坍塌影响,隧道内部通信、电力、通风系统均被损坏,隧道内7名受困人员伤亡情况不明,情况紧急、急需救援!

地震发生后,昭通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市应急管理局、市交运局、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应急救援中心等单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建立现场指挥部,并在隧道进出口500米外设置了警戒线,防止外来车辆及人员靠近隧道洞口危体,同时请求上级支援。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以下简称“隧道救援昆明队”)紧急驰援坍塌隧道现场。

隧道救援昆明队接到上级救援指令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立即组织人员、物资装备,出动救援车辆12辆、50人以及大中型救援装备37台套,小型救援装备485件套,火速赶往救援现场。

隧道救援昆明队抵达现场后,第一时间会同技术专家成立安全评估小组,开展救援环境安全评估。在保证现场坍塌体结构稳定和现场安全后,首先,使用全功能生命探测仪探测生命迹象,探测并分析被困人员位置,随后,使用地质雷达探测坍塌体内部结构空腔,分析坍体地质情况及坍塌体长度,并结合以往救援经验研判坍塌体内部孤石、钢结构所在位置,为后续钻机开展生命通道及救援通道选孔作业提供有效帮助。并布设边坡雷达、地震预警终端监测阵地,实时预警余震和滑坡风险。最后,使用单兵自组网设备全方位视频实时监控将现场视频传输到指挥部,保障作业人员作业安全,同时隧道救援昆明队会同工程技术、应急救援等领域的专家,迅速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并制定救援方案。

隧道救援昆明队制定应急救援方案,指导现场作业人员对坍塌体坡脚回填反压,采用沙袋封闭坍塌体坡面中下部,为后续钻孔作业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钻机作业平台填筑后,使用生命通道钻机开始在坍塌体右侧实施生命通道钻孔作业,经过紧张有序的工作后,生命通道钻机在钻进20米时成功打穿坍塌体,形成146mm的生命联系孔,通过生命联系孔找到了坍塌体后方的7名被困人员后,立即建立音视频监控系统对被困人员心理疏导,安抚情绪,并持续为被困人员提供生存必需物资。

通过打通生命通道作业孔了解坍塌体长度,地质条件及内部环境,结合现场踏勘情况,隧道救援昆明队优先选取隧道口中下部作为大口径水平钻机钻孔位置,避开了内部孤石和钢筋等影响。为确保救援成功,同时选取隧道口右侧上方埋深较浅的位置作为梯形小导坑救援作业通道,两个作业通道同时进行,互不干扰。经过持续作业,大口径水平钻机率先成功打通坍塌体,并有序撤出内钻杆,外管形成620mm救援通道。随后两名救援人员携带便携式担架、护具通过救援通道进入坍体空腔,在救援人员的协助下,7名被困人员全部安全获救。医疗救护组分别对受伤人员进行止血、包扎等救治措施后护送至救护车,接受进一步治疗。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八: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投用多种设备 开挖泄洪槽

中国安能成功处置堰塞湖险情

在“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模拟云南丽江市白沙镇发生7.6级地震,造成金沙江石鼓段左岸发生特大山体滑坡,滑坡体阻断金沙江干流正常通行,形成大型堰塞湖。随着堰塞湖水位升高,堰塞体溃决风险不断加大,严重威胁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梨园、阿海等6座梯级水电站运行安全,情况十分紧急。

灾情发生后,按照应急管理部、云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指令,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中国安能集团)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组织自然灾害工程救援贵阳基地专业骨干力量32人,装备20台(套),采取铁路输送的方式向丽江机动。到达现场后,中国安能救援队队员立即对堰塞湖及周边环境进行侦测监测。一组携带压力式自动监测水位设备、雷达式自动监测水位设备、雨量遥测设备等到达固定水文观测点,二组携带无人机、走航式ADCP、雷达测速枪等到达堰塞湖上游临时水文观测点,对入库量、水位上升速度等进行测量。水位上涨迅速,堰塞体溃决风险加剧,中国安能集团投入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工程抢险类装备20台(套),按照“自上而下、分层开挖、由远及近、邻水预留”的战法开挖泄洪槽。经过3天2夜鏖战,救援队队员开挖出一条底宽4.0米、深10.0米、顶宽84米、长度660米的泄洪槽。泄洪槽平均下泄流量为每秒5600立方米,最大溃决流量为每秒8500立方米,相当于金沙江石鼓段20年一遇洪峰流量。经过引流泄洪,堰塞湖水位迅速下降,出库流量与入库流量基本持平,堰塞湖水位相对稳定,险情安全排除。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九: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千里驰援地震灾区 

迅速开展坍塌区域狭小空间救援

在“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模拟地震造成云南省丽江市东巴村外围大面积坍塌,道路、供水、供电、网络等全部中断,与外界隔绝形成“孤岛”,强烈地震使民房大面积倒塌,有人员被废墟掩埋生命垂危,十万火急。

按照统一部署,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天府队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应急精神,第一时间调集人员携带地震救援装备及救灾物资,跨越1150多公里,驰援云南丽江地震灾区。现场搜救情况刻不容缓,多支国家专业救援队协调配合开展联合搜救。天府队及时打通救援通道突入东巴村,成立救援现场指挥所,立即评估现场环境,标识危险区域并派出安全员对救援全过程进行预警,利用仪器设备或人工观察等方式对建筑结构进行监测和数据分析,并与属地地震监测部门保持信息对接,在建筑结构稳定性突破警戒值或收到余震预警时,立即停止救援作业并紧急撤离,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天府队派遣救援人员了解是否有人员被困,同时利用人工搜索采取一字形、弧形、环形等方式进行分块分区人工搜救,并配合雷达、音视频生命探测仪及搜救犬进行人员搜救。经过探测,发现1名地表浅层被困人员,并对人员位置进行标注。天府队现场指挥所立即制定营救方案,采用液压、电动破拆装备套装迅速开展营救。经再次对现场进行评估后,救援人员及时清除被困人员身上的埋压物,加固危险地点,使用地震救援破拆套装,采用向上支撑、多点多方向破拆、横向通道救援等方式,打通救援通道,对被困人员进行院前急救处置后运送至现场紧急医疗处置点。随后,天府队对搜索区域反复进行探测,确认无被困人员后进行标识标注,队伍整理装备后有序撤离灾区,顺利完成救援任务。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十: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徒步进入“信息孤岛”

架起抢险救援的生命“天线”

在“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模拟地震发生后,经初步核实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通信设施严重损坏,通信全部中断,形成信息孤岛,无法与外界联系。

云南省信息通信行业迅速派出应急通信保障第一梯队赶赴灾区。40人组成的抢修队,携带卫星电话、短波电台、应急卫星系统、野战光缆、无人机中继等应急通信设施徒步直插灾区。抢修队第一时间启用卫星电话、短波电台向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上报灾情;开通高通量卫星Ka、Ku/4G一体化基站,临时恢复灾区通信系统,保障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的指挥网络畅通;组织搭建通信铁塔、重点区域发电保障、通信光缆抢通恢复通信基站,快速完成灾区通信设施抢通恢复通信网络。 针对断路、断电、断网“信息孤岛”区域,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恢复通信:一是使用短波电台、应急卫星系统、无人机中继等应急通信设施等措施,在极端情况下为指挥部提供应急通信保障;二是采用机动应急卫星传输系统、自动化应急卫星车,配合玉龙县卫星超级基站系统,第一时间在没有地面传输、电力接入条件下快速开通4G、2G基站;三是采用“应急车+基站+机载融合通信中继”的应急通信新模式,在“信息孤岛”区域,迅速开通应急基站,形成大面积网络覆盖,保障灾区人民通信需求。经过不懈努力,云南省信息通信行业应急通信保障队伍迅速恢复灾区通信网络,打破“信息孤岛”,架起抢险救援的生命“天线”。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十一: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强化科技支撑保障

全力服务抗震救灾

在“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模拟云南玉龙7.6级地震发生后,余震不断,给现场救援指挥、压埋人员搜救、道路抢险保通、受灾群众安置等工作带来危害。抗震救灾工作急需震情监视、余震监测、地震预警等科技服务。

云南地震预警系统立即产出仪器烈度分布图,云南省地震局快速产出灾害损失评估结果,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会同云南省地震局完成重灾区三维动态情景构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云南省地震局联合召开紧急会商会,在灾情未明的情况下,快速研判极震区、重灾区和地震影响区域,明确救援重点区域,为灾区救援力量部署提供科学参考。按照中国地震局部署,云南省地震局迅速派出震情监视工作组在救援现场部署地震预警系统,开展震区流动地震监测和GNSS、重力、地磁、跨断层等地球物理观测,动态跟踪监视余震发展,持续产出震区余震分布图、震源机制解等科技成果,召开震情会商会,研判把握震情形势,为现场救援、灾民安置等提供强余震预警服务和震情趋势信息。依托云南地震预警系统,云南省地震局立即派出工作组,在废墟搜救等点位布设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及时为救援工作提供强余震预警,确保救援队伍安全。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十二: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组建现场协调中心

全面统筹协调社会应急力量救援救助行动

在“应急使命·2023” 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模拟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发生7.6级地震,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大量游客被困景区,情况万分危急!

为进一步规范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事故灾害抢险救援行动的现场协调管理,统筹协调社会应急力量救援救助行动,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安全、有序、高效参与抢险救援工作,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立即启动社会应急力量联动机制,建立由省、市两级应急、民政、交通、卫健、团委、红十字会等部门组成的云南省社会应急力量现场协调中心。通过实时发布事故现场、灾区受灾情况和救援需求,为社会应急力量快速有序进入事故现场和灾区提供可靠信息。根据现场指挥部要求,做好社会应急力量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等的衔接,实现科学调配,形成整体合力。针对事故、灾情变化和现场救援力量投入情况,合理区分社会应急力量救援区域、救援重点,确保应急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综合利用各类应急资源,为社会应急力量执行任务提供物资、装备、器材、交通和生活等有力支撑,使其持续保持战斗力。

社会应急力量现场协调中心根据要求迅速组建了综合、协调和保障等3个工作小组,开通95707热线,并通过社会应急力量协调系统及时创建了灾害事件。社会应急力量根据系统中发布的“灾情公告”,在系统中进行救援申请。协调中心根据社会应急力量响应的距离、专业方向、装备情况,筛选符合要求的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救援,通过审核的社会应急力量会获取通行码,在省内高速免费通行,并凭借通行码进入灾区,以及享受其他免费保障服务。协调中心在高速路出口卡口和加油站设置保障点,协助购买救援专属保险,提供灾区向导宿营、食物、心理支持等必要的保障支持。

社会应急力量现场协调中心通过“灾害应急救援救助平台”小程序和三大运营商向受灾地区的公众发布求救渠道公告。公众可以通过小程序直接求救、代人求救或95707专线电话三种方式进行求救,实现统一收口。社会应急力量可以通过抢单的形式认领与自己能力匹配的救援任务。系统也会根据距离、专业能力等维度,直接推送条件匹配的社会应急力量前往救援。

社会应急力量现场协调中心根据实际需要,调派属地物流及运输力量和志愿者参与救灾物资转运、受灾群众的转运与安置。

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应急力量现场协调机制的高效运行,全面统筹协调社会应急力量救援救助行动,充分发挥社会应急力量的自身优势,实现与受灾群众需求的高效匹配,大幅度提升了抗震救灾、抢险救援效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价值理念。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十三: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保障物资供给 稳定群众情绪

灾后安置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在“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模拟地震造成云南省玉龙县白沙镇新善村委会玉龙村3个村民小组道路中断,供电通信设施受损,通信中断,部分民房及简易厂房倒塌,大量群众需要转移安置。

事件发生后,丽江军分区民兵队伍和丽江市森林消防支队紧急搭设救灾安置区帐篷 300顶,并设置临时党支部办公区、学校、饭堂、临时医院、物资保障区、商店、理发店、简易厕所、晾晒区,购置饮用水。武警云南总队机动第二支队和丽江市、玉龙县公安人员加强对安置区秩序管理和巡逻;市、县领导带领住建、卫健、应急、民政、供电、供水部门人员对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情况开展排查,解决他们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基层党支部通过组织群众开展活动,安抚群众情绪。地震发生后,医疗单位紧急对伤病人员进行救治。医护人员在医疗救护手术帐篷,对重伤人员开展紧急救治;在医疗救护门诊帐篷,对生病群众进行诊治;在医疗救护治疗帐篷,对轻伤人员开展治疗;红十字会医护人员和医院医护人员分组对安置区群众开展巡诊和心理援助。由于安置区人员高度集中,存在发生疫、病情和火灾的隐患,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利用背负式喷雾器对安置区定期开展消毒消杀工作;消防员做好24小时值班备勤,分组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工作。救援物资逐步到位,水电网等民生基础设施基本抢通,民政、供销社、团县委等部门负责做好物资分发工作;供电部门通过1台发电车,保障安置区供电工作;丽江市水务集团负责保障安置区生活用水;移动、电信公司架设便携基站,恢复基本通信。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受灾群众和各方工作人员统一思想,共渡难关,确保了群众安置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十四: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统筹协调 多方联动

全力以赴做好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

在“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模拟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紧急调派中国救援队医疗队及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分别从空中、地面突入灾害现场实施救援。云南省卫生健康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派出专业卫生应急队伍赶赴灾区参与地震灾害卫生应急医疗救护工作。到达灾区后,卫生应急队伍立即向前方指挥部报到。在前方指挥部召开第一次会议后,卫生应急队伍迅速组建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组,下设4个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开展综合协调、医疗救援、卫生防疫、心理干预等工作。

地震发生4小时后,已造成2512人受伤,其中危重32人、重症279人、轻症2201人,转送后方医院救治239人(含危重10人、重症229人),灾区无传染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地震发生后, 18支卫生应急队伍872人迅速到达灾区参与抗震救援,其中国家卫生应急队3支、省级医疗队4支、防疫队3支、州县卫生应急队8支,救护车32辆。在灾区组建临时医院3个(救治床位200张),设临时救治医疗点20个,24小时开展伤员现场救治、伤员后送、巡回医疗、卫生防疫等工作。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等8家省级医院和昆明、大理、楚雄等5个州(市)医疗机构做好大批量伤员救治准备。第二批8支应急队伍500人正在赶赴灾区途中。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已派出临近省份的3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300人,也在赶赴灾区途中。卫生应急队伍到达灾区后,迅速开展医疗救治需求、公共卫生风险、综合保障能力等快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灾区实际情况,各小组分头研究,迅速制定综合协调、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干预等工作方案。伤员现场救治、转运后送、疫情监测、环境消杀、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心理干预等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有力有序进行,国家、省、州(市)、县(区)联合卫生应急队伍全力以赴减少伤员死亡率、感染率和致畸率,切实保障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十五:

直击“应急使命·2023”演习:

全力保障受灾群众供电供水供气

确保震区基本生活秩序

在“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中,模拟地震造成民生基础设施严重受损,电杆倾倒、导线断落,村庄陷入一片黑暗;市政燃气管线断裂,大量天然气泄漏,情况十分紧急;自来水主管线管道爆裂,巨大的水流喷涌而出。

事件发生后,云南电网丽江供电局、丽江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丽江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携带抢修装备、应急物资赶赴现场。泄天然气持续弥漫,情况危急,市政燃气抢修人员立即穿戴便携式空气呼吸器,进入泄漏区域检测确认泄漏点,紧急关闭泄漏管线上下游主控阀门,设立警戒范围。抢修人员操作PE管切割机对燃气管道断裂处进行冷切割作业,切除破损管道,安装电熔套筒,实施电熔焊接,快速恢复燃气管道运行。在市政供水管线抢修现场,抢修人员紧急关闭受损管道上游主水管道阀门,设立警戒范围,使用2台抽水泵抽干破损管道范围积水,清除管道爆裂点表面污物,打磨校正受损变形部位,使用抱箍对受损管道部位进行应急修复,快速恢复供水管道运行。在民生电力设施抢修现场,抢修人员完成受损情况勘查后,迅速投入到抢修工作中,验电、装设接地线。保证安全后,抢修人员操作吊车进行电杆组立。与此同时,抢修人员登杆更换横担瓷瓶,修复导线,快速恢复电力供应。经过抢修人员的不懈努力,电力、供水、燃气等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恢复。


●来源:应急管理部